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学派,是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法家可上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和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又作了新的发展。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战国未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法家经济上主张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执行重农抑商和奖励垦战的政策。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制,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人事上主张官吏从基层选拔,所谓“宰相必起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思想教育方面主张废文学、止儒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学说大多切于世用,当时诸侯各国多所采用,特别是秦国。西汉武帝时,虽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武帝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多数仍采取外儒内法、儒法兼行的政策。
法家从战国初期的李悝开始,到商鞅时期,发展成了三个流派,分别是:
商鞅的法;
申不害的术;
慎到的势。
商鞅的法是最容易操作的,就制定法律条文,然后依法执政即可。
申不害的术,侧重于帝王心术,就是帝王通过自己的手腕掌控朝臣,然后遍及国家。相对而言,这个不确定性是最高的,因为每个帝王想法都不一样,管理国家就变得没有标准,在后世逐渐演变成帝王对朝臣的控制,将朝臣变成奴仆。
慎到的势,其实就是借势,如果没得借,就自己造势。但实际上,这个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势是随时在变化的,不确定性高,造出来的势也难以长久。相对而言,这个的实施成本是最高的。
到了韩非时代,这三种思想都更加成熟了,韩非便把这三种思想融合起来,组成了自己的理论。
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现代的史学家都说韩非子是集法术势之大成的法家代表人物,既然是集大成者,那就言外之意就是韩非子最高了!其实也不是他们非要这么认为,而是历史上的太多名家都这么说。
但是我认为论真正的大才,必须只有商鞅!韩非子并没有实践经验,他死后不久秦帝国就灭亡了。自始至终也没有施展过他的政治主张,当然,他的许多主张是很贴合秦国已经有了的政治制度的。
那么再看一看商、申、慎三家的所谓法、术、势之特长。其实三家都是以法治为核心理论的,区别并不大,只是申不害更多的注重术治,高估君王的权术在统治国家中的作用。慎道更多的注重君主的威势,但是他要求君主必须“尚法”,“万事断于法”从而“无为而治”,可以说与商鞅的法治是比较接近的。商鞅力主以法为教,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强大的支持,他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说我个人认为法术势三家以法治派最为中正,势治派其次,术治派再次!
战国时期法家主要是三个流派:法、术、势。商鞅重法;韩非子讲究法、术、势兼用。
商鞅的思想
商鞅思想主要在《商君书》中体现。主要两点:
一、法治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在《商君书·画策》中说明在从太古昊英人类只会砍树捕猎到神农时代开始男耕女织,这个时候社会生产力不足,大家都很难填饱肚子,所有不用刑罚就可以治理国家。从黄帝时代开始“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社会发展,出现了财富的均寡,有了战争的需求。这时候有了上下级关系,需要内部管理和对外的用兵。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同时主张不迷信以往的法律,变法是时代趋势。在《商君书·壹言》记载“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二、加强法治和农耕奖励
商鞅认为轻罪重罚才能避免重罪出现。“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商君书·开塞》)
通过刑罚和奖赏会让人民为国家尽力,让国家富强。“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商君书·说民》)
通过刑罚监督农耕让贫民努力干活成为富民,通过奖赏让富民用钱买官爵又变成贫民。“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国强。”(《商君书·说民》)
坚定不移的耕战政策。“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农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ixmhnqh.com/post/9839.html
下一篇
折叠门好吗,折叠门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