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饰材料 > 正文

门照片,门照片图片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不知道那个开始说这个是错字,按我看来是大家不懂得书法以及文字发展的源流,其实根本没写错的。

什么失火了,犯了无形中的“火”笔,我觉得故事归故事,各种流传的版本真实度也让人很怀疑。但是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想说的是“门”字不带勾实在是太正常了。

首先在甲骨文、隶书上门可是从来没有勾哈。不但“门”字不带勾,我们现在的大部分笔画的操作和形态都不存在啊。例如下面是甲骨文里,其中有两个门,都没有勾。

门照片,门照片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下面是篆书,“问”和“闻”也完全没有勾。

隶书也没有勾,在文字发展的早期直到楷书出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甚至是鸟书什么的,勾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到了出现楷书,形成了其独特的结字笔画规律,勾才出现,所以之后有时候没有没有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错。

的确,故宫大多数的匾额上,门的最后一笔是直下收笔,没有最后的那一勾。试想在明清两代,紫禁城这般严肃的皇室宫殿,如果出现错了一个笔画的错别字,岂不是要天下文人笑掉大牙。所以这个字的创始之初就一定和皇帝有关,只要皇帝觉得这个字应该这么写,就没有人敢说不对,它就是正确的。只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多少会有些奇怪罢了。

门照片,门照片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门字不带勾,还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这字来源于宋朝,南宋迁都杭州,玉牒殿突然有一天失火了,一下子将殿门烧了个精光。皇帝追责下来,官员们自是担当不起的,于是就将这事儿往怪力乱神上靠,希望能将皇帝给糊弄过去。

有一位大臣道:皇上,其实这玉牒殿着火,乃是跟这匾额上的“门”字有关。因为门最后的那一勾不简单,它是属火性的,会招来火灾。皇帝当然是宁可信其有,立刻下令将所有的匾额都换掉了。所以后来皇宫之中所有的匾额上面的“门”字都不带勾了,看来皇帝这是被火烧怕了啊。

第二种说法记载在马扑写的《谈误》之中。明朝皇宫刚刚建造落成,朱元璋将詹希原喊来书写“太学集贤门”的匾额。詹希原是当年有名的书法家,书法自成一派。加上皇帝请他书写,大约是豪情壮志,洋洋洒洒写下了这几个字。只是用力过猛,将最后一笔的一勾写得高了点。

门照片,门照片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向来是喜怒无常,看到这个让詹希原颇为得意的匾额不但没有大加赞赏,而是非常愤怒地责备了一番:“朕的集贤门是为了广纳天下贤才而立的,你这一勾是想将贤才阻挠在外吗?” 詹希原因为这一勾莫名其妙丧了命,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在写匾额的时候加上这一勾,后来修建紫禁城的时候也遵循了这个传统。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几百年来全国的政治中心,无数重大事件在此酝酿发生,影响整个国家的变迁。帝制结束后,这里成为了博物院,供人参观,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驻足观望。可是大家是否发现每一块匾额的门都是“错别字”,所有的门都没有弯勾,直通到底。

难道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就没有人看见这么明显的错误吗?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就允许这样的错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几百年吗?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来给大家揭秘。

首先,想了解错字产生的原因,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错字文化。古代人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比较迷信,凡事都图个吉利。尤其是那些统治者,对于自己日常的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点都非常讲究,生怕有什么影响自己的皇位和皇家千秋万代的。

也因此避讳了许多东西,改了许多字,当然其实就是一种避讳。如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允许百姓用,已经出现的名字要改名,甚至要改姓。最极端的是玄姓,因为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而改姓元,导致现在没有玄姓存在。

另外,皇帝基于政治需要,显示其功德,也把字改成自己需要的。如乾隆皇帝亲笔御赐的杭州西湖花巷观鱼的鱼原来繁体字魚字,而魚底的灬代表火。相当于把鱼放在火上煮。对于自诩有好生之德的皇帝,自然不能发过这个表现的机会。把魚底下的灬改为三点水,三点水代表水,有了水,鱼就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类似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错字文化。

下面我们结合古人的错字文化来分析匾额门字下面没有弯勾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门下面的弯钩容易刮坏了龙鳞,影响龙体,对皇帝的身体和长命百岁有影响。因此皇帝害怕门字有勾,为了避讳这个勾,强行把门字的勾都去掉。

第二种说法是曾经有一位皇帝觉得门下带弯钩,相对把门槛缩窄,不利于世人进出。皇家的门进出的都是天下人才,这样把人才都挡在门外,不利于科考取士,因此皇帝决定把门下弯钩全部去掉。

第三种说法是故宫曾经着火,但是却找不到着火的原因。皇帝很震怒,负责此事的大臣怕被杀头,就随声附会说是这是上天的震怒,通过匾额的门字下面的弯钩把火引出了的。皇帝就害怕老天,马上进行一系列的祭天行动。

祈求上天宽恕。最后考虑到这个门字上,觉得门下面的弯钩实在是不祥。遂安排全国知名的书法家重新书写无勾门。

综上,我们结合历史传说的几种说法,分析了故宫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从一个字的错化异变可以看出皇家里面的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大说法。唯独可怜一个门,入了宫门还需要自去一腿。

这个字本身就是错别字,硬是被历代皇帝各种解读,改来改去,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成了博物馆,这个错别字也成了历史的承载。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很多匾额上的门字是不带右下角那个小勾勾的,比如太和门,午门等等。如今小学生都知道这是个错别字,古代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肯定也认识,但为何历经数百年却无人改正呢?

门字不带勾是有说法的,是古代天人感应理论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人的迷信。

据说南宋高宗时,临安行在失火,宫殿被焚,赵构大怒要求追查事故原因,处分责任人,但派去查案的官员和造成火灾的当事人是亲戚,想要帮他脱罪,于是编了一个瞎话说是由于宫门口牌匾上的门字有个勾,这叫火脚,导致勾动了天雷地火,结果把宫殿给烧了,这是天灾,是老天爷的旨意,不是人祸,跟人无关。

所谓天灾异变,在古代十分常见,这个解释成功把矛头引向皇帝,赵构再牛也不能惹老天爷啊,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还专门让人把所有宫门上的匾额重写一遍,门字的勾全数去掉,以免惹得老天爷发怒,再次酿成火灾。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宫门牌匾上的门字又全都加上了勾,这本身是正确的做法,结果却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认为门字有个勾一点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于是明朝宫殿匾额的门字又没了勾。

到了清朝,门字的勾又重新出现,乾隆皇帝看到后,犯起了尴尬症,嫌这个勾戾气太重,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吗?于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又没有了勾,一直延续至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