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新闻 > 正文

80后餐厅,80后餐厅电话

70年代“下馆子”,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

七十年代“下馆子”,无法按照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你光有钱还下不了馆子,必须有“粮票”才行。比如买一碗米饭要付半斤粮票和八分钱。只付钱,没有粮票,就买不到饭。

粮票从哪里来呢?这要分两种情况。如果您是非农业户口,可以持粮食供应本到粮站申请换取粮票。如果您是农村户口,需要外出,就持大队或者公社开具的证明,带着粮食到粮食换成粮票和钱就可以了。如果是在本省出差,就换省内粮票,出省了,还要换成全国粮票。那个时候粮食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私自买卖粮食是犯法的。

那个时候“下馆子”的人不是上帝。人与人之间,工种之间讲的是“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下馆子”的人不是“上帝”,饭店服务员也不是老爷。都是革命工作的需要,大家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忙。吃饭的人交了钱和粮票自己去取饭取菜也是有的。让别人为自己服务,那是资产阶级思想,是要受批判的。

80后餐厅,80后餐厅电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十年代下馆子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有多强,更重要的是人的身份的与众不同。一般人,普通人没有出差机会,换不了粮票,是下不了馆子的!

没事也聊聊下馆子。我是六零年代初出生,对七十年代还是有记忆的。我们家在航空工业基地,小小地方就有三家央企,那会儿应该算是很发达了。城区只有两家馆子(农村没有),一家叫“工农兵食堂”,一家回民食堂。回民食堂饭食很简单,就是牛羊肉泡馍,好像叫回民泡馍馆更确切。“工农兵食堂”基本就是个小餐馆,顾客基本是自我服务。就是交钱买票,排队领饭,当然有关系就不用排队了,不过饭菜还是要自己去后厨端。那会儿下馆子被视为不过日子的二流子,当然出差的不算。七十年代我下过一次馆子,就是路上捡了一毛钱,在“工农兵食堂”买了一个不要粮票的黑面馒头,花了九分大钱。爷爷生病了,姑父来医院探望,我跟着爷爷姑父父亲吃过一顿牛肉泡馍,当然也是自我服务。服务员只负责收走脏碗碟,擦桌子。抹布那个黑,不可形容,不过真没心情过多关注,谁见过乞丐还在乎卫生不卫生。下馆子还真是记忆深刻,都已经五十多年了,还记忆犹新。

70年代下馆子,潮爷认为很正常。不能按现在的馆子来攀比,其次,大中小城市,各有不同,这个比不了的。

80后餐厅,80后餐厅电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潮爷所在的铜陵市,面积小,人口少,曾经是全国最小的地级市。潮爷所说的,所见到的,只能代表局部地区。

76年,生产队找副业,潮爷抽签抽中了。是板车拉矿石,一车拉1吨多。开始就是人拉肩扛,上坡几个人推。当然,运费也不少。交给生产队,余下自己的。

拉板车运矿石,早上天不亮动身,擦黑才回家。这种强劳力活,不吃不行,吃差了也不行。几乎天天去馆子,饭店。有的饭店还对外卖菜饭票,我们中餐经常下馆子。

80后餐厅,80后餐厅电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时候小城市的馆子,就是家常菜。还是国营,有的服务员态度好,有的服务员态度差,不一定。不过那时的确可以投诉,如饭菜质量差,不够标准。就吵,吵狠了,必须管理来处理。

记得一次,几个拉板车的伙伴,要改善一下伙食。几个人“打平伙”,类似于现在的AA制。因为经常吃,对于什么菜份量多少,还是大体上有数的。

那一天,我们点了一碗猪肝汤,好像是5角,(炒菜小盘3毛5,大盘5毛),汤也是,一桌人,肯定点的大盘。汤端上桌,汤汤水水,上面漂着几片菜叶,用勺子捞一下,只有五六小块猪肝。明显份量不足。

那天不知谁提了个头,说:这是什么汤,就是水。什么猪肝汤,几片猪肝加几片菜叶。叫来服务员,质问,其实他们也做不了主。吵着吵着,就派人到了后堂。找到了饭店负责人。

我也去了,将那碗汤端去。负责人拿一个漏勺,将汤倒入,汤水沥干。然后用筷子,一样一样分开。猪肝,菇子,菜叶等等。用一个秤来称。我记得很清楚的。

负责人拿来一本大约是菜谱加标准。喊来当天小负责人(店长?)与炒菜大厨,当面一一对照。什么不够,什么配菜没有,什么缺少斤两等等。真的是当面狠狠批评一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