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的人心地善良,都是为了别人好,既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这样的风气和神的社会差不多,人也有神通存在,也有神常来常往,是一个神人互通的时代,所以才传下来被现在人认为的神话传说。
人是宇宙的产物,人的思想也跑不出宇宙之外去。为什么?很多人都以为只有人或者更广泛的包括动物才有意识有思想,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生命从哪来?意识从哪来?死人有意识吗?所以说,意识不是又身体产生的,是由人所存在的,不被人认识的更基本的东西发出来的。所以,意识也是有独立个体存在的。就是说意识是可以存在于宇宙中的,宇宙本来就是有意识的,而人的意识就是宇宙的意思分出来的一点点而已。宇宙分出来的意识不只有人的意识,还有更大一些的或者说是更高级的意识,而那些更高级的意识所主宰的生命就是神。神就是有大神通大能力的生命,神也是宇宙的产物,只是现在人不知道不相信而已。
人不知道神是正常的,因为他有大神通大能力,他不想让人知道人就知道不了。要是人对神什么都知道,那不反过来人是神而他是人了吗?
本来宇宙中有神有人是很自然的,就是因为人认识不到,观察不到就认为没有,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啊?有人还当作真理的,可笑至极。
当人类社会变得自私变得不好了,神就不来和人接触了,就只剩下神的传说了。年代久远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狭窄,人看不见神了,慢慢的传说也越来越走样了。人不相信的事,传来传去就传成了人能相信的“事”了,而恰恰这个人能相信的“事”,却不是原来的真相了,也越来越不神了。
这就是神话传说的由来的变异的过程。
谢邀。中国远古神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说是神话,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就把它们当作我们民族真实的历史来看待了,而考古学研究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神话传说。
具体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在考古发现中仍有很多现象或者说是线索,很有可能和这些神话有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在考古学中的相关发现,在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都知道,在神话传说中,大禹的父亲是鲧,三皇五帝时期,鲧受尧、舜之命治理洪水,但是,鲧所用的治水方法不当没有治理好洪水,被舜帝处死,之后鲧的儿子禹受命为夏伯继续父亲的治水事业,采用疏导法治理洪水,终于成功。期间也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而禹也因为治水有功,成为既舜帝之后的首领。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在考古学中是否有这样的证据呢?
其中一个考古学上重要的发现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河南濮阳戚城遗址。戚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卫国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现在的濮阳市区内的戚城公园就建在这个遗址之上,现今还可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但是,关于戚城更为重要的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个城墙,而是在"孔悝城"下还压着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
龙山文化是公元前2500-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也正是大禹所生活的时代,戚城龙山文化的城址还没有大面积的发掘,只是发掘过很小的面积,但是明显的城墙夯土、大量的陶器等都显示出这一城址的重要性。大家会问了,为什么这么重要而不进行发掘研究呢?
因为,挖不下去,戚城龙山文化的城址埋藏在现在地表以下10米左右的深度,而挖到7米深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地下水,整个探方都会被水淹没,即使用抽水机抽水也无法排干净,抽完水立马又有新的地下水渗进来。这种情况在豫东、鲁西地区龙山文化的遗址中特别多见。豫东、鲁西地区龙山文化的遗址发现不多,很大原因就是水的缘故,而发现的这些遗址,很多都是位于各种丘之上,现在这一地区的地名中仍有很多带“丘”字的,只有在高高的土丘上才能不被水淹
考虑当时这一地区水网密布、水患频发的情况,而继续结合这一地区古代河流流域情况,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这一地区应该就是当时大禹治水的核心区域,而戚城龙山文化城址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邑。大禹治水这个传说应该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而当时水患最为严重的就是现在的豫东、鲁西地区,也叫做河济地区,而大禹所智利的应该是就“河水”与“济水”的水患。
远古时代还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一件事情发生了,如果值得谈论和传播,细节往往被忽略,只须述说大概情况,传来传去就不太真实了,这是故事传播的一般规律;那时候,有些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传说中就照实说了,有些事情不能理解,在传说的过程中,就可能加上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成了神话。
神话虽然在真实性方面有点问题,但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疑惑在什么地方,从而使我们知道了古人生活的大致状况,这就是神话的的价值。另外,除了实际生活之外,还有一些超现实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为此而不息奋斗。比如通过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开展航天科技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这应该是神话传说的最高境界了!
答: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只好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认为这变化莫测的现象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于是一切自然力被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他们就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虽是人们幻想构成,但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比如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等。在神话传说中把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出不少伟大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发展、进步,这就是神话的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
安徽省亳州市,是当代的中药之都。
亳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传说帝喾、商汤都建都于亳(不一定是现在的亳州)。
亳州是老子、庄子的故乡,也是曹阿瞒、神医华佗的故乡。
亳的甲骨文,是一个有高楼瞭望塔的粮食仓库。
亳,高字头,下面一个乇。
亳州为古邑,据说帝喾立都于亳,虽有记载,但那一类古籍基本没几句真话,都是逮什么谣造什么谣,并且经常把现实事件神话化,故而帝喾立都于亳之事倒也未可全信。
一般认为亳为汤都,也就是商汤曾立都于此。《六国表》记载:汤起于亳。《殷本纪》也载:汤始居亳。也就是所谓的“史公固以关中之亳系之汤矣”。
据说亳有三地,晋人皇甫謐又说:立政三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
总之,亳州为古邑,这一点是没问题的。
我曾经介绍过,家字为什么用“宀”而不用“穴”,简单说,“宀”主要体现的是“定居”这个性质。
亳字,则恰巧是“宀”演变成“亠”部首与“口”搭配,在字型进化方面的体现。
亳在甲骨文中的“人”字头,其实就是“宀”在古文字上的另一种形式,体现的也是“定居”这个性质。
其下的“口”或者说方块的形状,则代表仓廪,也就是“贮存”。《史记·货殖列传》有说:“汤止于亳”,这也很明显表示了,亳邑在古代“仓储之地”的意义。
至于以下的笔画,不论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罢,包括楚帛,都可以看得出来是表示植物。只是说,这个形象到底是表示粮食还是药草,历来众说纷纭。
结合古代的情况,疾病向来是势力发展的大敌。古人将亳邑立为都城,有利于得到珍贵的药材资源,这也就不奇怪了。
亳字与毫只差一横,所以很多人经常念错,亳念b0、毫念hao,都是第三声。亳字它是一个形象字,它由高和宅组成的一个文字,也是高处宅地的意思。
安徽有个城市叫毫州,位于安徽的西北部与河南商丘交接,它也是曹操和华佗的故乡,虽然城市很小,由于是曹操和华佗的故乡,故名气自然也不小了。而且亳州有一个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可能与华佗也有一定的关联。
注意:亳毫不同。
我先说我经历的事,四十年前我参加文科高考,插入一中学高考文科复读班,在中学历史里是讲有亳州的,可教历史的老师听说是文革中评上读大学出来的,他粗心亳毫不分,将亳读毫了,同学们都在窃窃而笑,历史老师还以为是他讲课讲得精彩,有声有色,十分得意呢。到了一九九七年,我代人去推销兽药,有机会到安徽走了几圈,淮南淮北,六安阜阳,宿州蚌埠,都走马看花跑个遍,当然我不会放过亳州了。在安徽,我与安徽人说安徽史历地理典故,很是得到皖人热情称赞与接待,惊讶我一个广西人会了解安徽许多事,许多他们本地人也不知晓。
现在的亳州,曾是亳县,居于皖之西北端,三面被河南的郸城,鹿邑,柘城,商丘,夏邑,永城包围着,南与涡阳,阜阳,界首,太和相望。亳州是我国现代三大药都之一,也是文化历史名城。传说,帝喾,商汤都曾在亳建都,亳分北、南、西三个,也传说是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的故乡,真是地杰人灵,名人辈出之好地方,只是亳字不好认读,常让人读错。
亳,甲骨文是象有高楼暸望塔下的草粮仓库。亳是高字头,乇字底,乇象艸,是谷穗之形。亳就是一个大草粮仑库。亳曾为国名,春秋时属陈地,汉为沛之谯县,晋为南衮州,后周称亳。我到蚌埠总公读不正音引人笑,到合肥说庐州,东西肥河,到淮北说晏子,淮南狂寿县,亳州有意说毫,蒙城说牛,金寨话将军,都令我那些兽药好销许多,只是,很快我就退出,一别安徽山东江苏又廿几年了。在盱眙县住过一晚,看洪泽湖吃大闸蟹,我多想再一次到鲁苏皖豫游一游!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ixmhnqh.com/post/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