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在2010年共有居民约12,000人,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
瓦罕走廊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在那边游牧的吉尔吉斯人聚集地离城镇也非常的远,使得资源匮乏,环境艰苦,与世隔绝成了生活在瓦罕走廊的代名词。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这部纪录片。
截至2010年,瓦罕走廊有1.2万名居民,以瓦基人为主。瓦基人在这里生存了2500年。
我第一次看到阿富汗地图,就觉得它的轮廓像极了一片叶子。之后看阿富汗地形图,觉得更像了,中部那一条条山脉就像叶脉,而叶柄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是巴达赫尚省的突出部分。走廊西部平均宽度只有18公里,中部最宽的地方有65公里,东部与中国接壤,边界线长92公里。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问题——阿富汗战火连天,为什么没有难民通过瓦罕走廊跑到中国来避难?
有一个简单粗暴的问答是——能徒步穿过瓦罕走廊的人,那绝对是超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瓦罕走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全都是高原雪山,铁路没有,只有蜿蜒崎岖的山路。西部的入口伊什卡希姆海拔达到3037米,东部的出口瓦赫吉尔山口海拔高达4923米。
尽管地形崎岖,气候恶劣,瓦罕走廊在历史上仍是一条重要的商路,连通巴达赫尚和叶尔羌,马可波罗可能就是从这条商路来到中国的。1906年5月,奥雷尔·斯坦因考察了瓦罕走廊,并报告说,当时每年有100匹马的货物通过瓦罕走廊运往中国。
瓦罕走廊也并非无人定居,瓦罕走廊的山谷里散布着小型定居点,主要位于潘杰河边,房子用石头、泥土和木材建造,非常简陋。隔得比较近的村子有土路连接。这里很少有汽车,交通工具只靠双腿、马和毛驴。
英国与沙俄在抢夺原属于清廷的帕米尔高原时,为了减少摩擦,英俄双方划出一块缓冲地带,并将之送给阿富汗,于是就有了现在连结中国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
英国与沙俄都不愿意要的地方,自然不是好地方。瓦罕走廊极不适宜人类生存,现在仅有约1万名塔吉克人。
所谓“瓦罕走廊”,是一条狭长的东西走向的山谷,其北边是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兴都库什山脉。两边的崇山峻岭不利于通行,而这一条走廊自然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因而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而玄奘法师也是由此前往印度取回真经。
瓦罕走廊所处的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区,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但清朝时国力衰弱,清廷无法护卫此地,而野心勃勃的沙俄与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乘虚而入,瓜分了帕米尔。
那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还没有分裂出来,都属于英国控制的殖民地印度,它处于帕米尔的南边,而北边则是沙俄。
彼时,英俄双方对对方都有所忌惮,二者瓜分帕米尔南北部分后,怕擦枪走火,于是将中间的山谷划为缓冲地带,双方都不占领,却又将其送给不相关的另一个人国家阿富汗。
这一件事发生在1895年,那时的清廷除了进行例行公事般的外交交涉外,已无力回天了。
在瓦罕走廊生活的人们,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和吉尔吉斯族。普什图族在阿富汗是主体民族,但在瓦罕走廊并不多。瓦罕走廊内部,人口最多的是塔吉克人,也被称为瓦罕人,大概一万人左右。吉尔吉斯族是19世纪初,从帕米尔高原北部迁徙过来,人数不多。
塔吉克族在瓦罕走廊人数最多,也不难理解。看地图就能发现,阿富汗东部被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完全包围,中间从兴都库什山脉到喀喇昆仑山脉支脉有一条狭长的通路,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最窄处只有15公里,最宽处也不过75公里。在瓦罕走廊最西部,是瓦罕地区最大的村子,伊什卡西姆村,有几千村民。隔着喷赤河相望,就是塔吉克斯坦。瓦罕地区的普什图族人也主要都在伊什卡西姆村。
瓦罕走廊最东面的村庄叫萨哈德.彼洛格西尔村。从这里再往东就没有可以通车的路了,只能沿着瓦罕河继续徒步。
历史上,沿着瓦罕河穿越帕米尔群山,这是一条重要通道,高僧发显,玄奘都曾沿着这条通路西行求法。十九世纪英国和沙俄在此划界,成了军事对峙的隔离区,瓦罕走廊也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不过现在,已经有中国的基建公司进入,预计将来会好些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ixmhnqh.com/post/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