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评论 > 正文

赖特风格,赖特风格特点

如何评价英国导演埃德加·赖特?

关于埃德加·赖特,前面的答案已经介绍很多了。那我们就换个角度,从“迷影精神”来聊一聊这位英国的天才导演。

1995年,美国电影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电影诞生的百年纪念之际发表了文章“The Decay of Cinema”,即“电影的衰退”或“电影的没落”,表达了自己对电影艺术发展的忧虑和悲观。与此同时,苏珊·桑格塔借此百年纪念的历史契机,指出在电影史背后一直存在,但始终被忽视的一股精神动力或情结,即人们对电影的迷恋(cinephilia),这就是“迷影情结”(complexe cinéphilique),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迷影精神。简单来说,迷影精神是人们对电影的独特迷恋和高度热爱。

显然,拥有迷影精神的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影迷,“这种迷恋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电影的审美品位,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苏珊·桑格塔的解释将迷影精神上升到了一种类似宗教式的文化高度。而电影正是拥有这样的“信徒”,才得以延续生命,持续发展。而这种精神也存在于电影史上许多导演、理论家、活动家身上,更体现在无数热爱电影的迷影人的言行中。

赖特风格,赖特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要介绍“迷影精神”呢?因为我们的主角埃德加·赖特,就是这样一位拥有迷影精神的导演。无论是在社交网站上公布自己的观影TOP名单,还是在各种采访中透露自己喜欢的导演和电影作品,埃德加·赖特自己堪称一位铁杆影迷。而真正让他具有“迷影精神”特质的,是贯穿在他作品当中的对经典影片、对他自己喜欢的电影的致敬、戏仿甚至恶搞。而这也正是埃德加·赖特电影中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大体现:在影片中加入自己喜欢电影的符号和特质,用致敬、戏仿甚至恶搞的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巧合的是,同样在1995年,20岁的埃德加·赖特用他身上的“迷影”气质拍出了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座《一把手指》(又名《荒野大指客》)。本片几乎是对塞尔吉奥·莱昂内的《西部往事》(1968)和“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1964)、《黄金双镖客》(1965)《黄昏三镖客》(1966))的戏仿和恶搞,影片从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到情节设计都巧妙的戏仿了莱昂内的“意大利空心粉西部片”模式,并直接戏仿了“镖客三部曲”中的众多经典桥段。而赖特本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片是献给莱昂内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

在真正让埃德加·赖特扬名立万的“血与冰激凌”三部曲中,他的迷影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僵尸肖恩》中可以看到很多老电影的影子,影片的整个创意来自“丧尸片之父”乔治·A·罗梅罗的《丧失出笼》,影片中的许多镜头设计致敬了赖特最爱的《美国狼人在伦敦》,此外还有对《魔女嘉莉》、《好家伙》等经典影片的致敬。

赖特风格,赖特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热血警探》是对好莱坞警匪片诸如《绝地战警》之流的讽刺,还恶搞了一把基努·里维斯的《惊爆点》。

谢邀。

埃德加·赖特是近几年崛起的英国导演,他的电视剧《蚂蚁“烂”漫曲(1999)在英国家喻户晓,而他与铁哥们西蒙·佩吉合作的《僵尸肖恩》(2004)和《热血警探》(2007)更是以英式幽默席卷全球,赢得粉丝无数。 特14岁时就开始自己拍电影,20岁时他导演了一部叫做《A Fistful of Fingers》的伪西部恶搞片,在一些剧院点映并在英国的卫星台上广为传播。之后他为英国的派拉蒙喜剧频道和BBC执导了一系列喜剧节目。

赖特风格,赖特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赖特可谓多才多艺,他不仅仅是导演、专业客串演员,还是剪辑师、制作人、编剧。眼下他有两部新作在手,一部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他担任编剧的《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当然其中也有西蒙·佩吉),一部则是根据热门漫画改编的,由他自己编剧、导演、制作的《歪小子斯科特》,后者阵容包括迈克尔·塞拉、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克里斯·埃文斯等一帮新生代演员,十分值得期待。

埃德加·赖特有着典型的喜剧风格,以及他极具天赋的讲故事的能力。在埃德加·赖特的作品之中视觉语言与幽默特点之间存在一种较为微妙的关系,具有反英雄、戏谑、暴力等多种元素巧妙结合的艺术特色。他是一位怪才导演,从《僵尸肖恩》开始为众人所知,此后的《热血警探》、《世界尽头》构成了“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他将类型与反类型创作结合,其特有的英式幽默和后现代态度贯穿始终,是个人风格极强的成熟导演。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因为他的作品里有强烈的恶趣味与恶搞精神,这一切,都非常对我的胃口。哪怕是大众没有那么喜欢的《歪小子斯科特》,同样是一部能进入我年度十佳的喜剧。没错,我就是这么喜欢这个英国怪导演。最后插一句,只有我觉得他超级超级帅吗??

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赖特有哪些著名的设计作品?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赖特师从摩天大楼之父、芝加哥建筑学派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后自立门户成为著名建筑学派“田园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著名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和建立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和世界顶级学府芝加哥大学内的罗比住宅等。

罗比住宅

在建筑界业内,赖特对于传统的重新解释,对于环境因素的重视,对于现代工业化材料的强调,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采用,和一系列新的技术。为以后的设计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非学院派和非传统的典范。

在美国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赖特推出了一种新的住宅体系,这使他声名大噪。赖特的有机建筑的核心之处是整体性和自然美,从而可以体现出建筑的内在功能和核心目的,而且使得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体现出其建筑的匠心独运,独具匠心。同时,去除了不必要的装饰,强调保持住原材料的最初的样子,所以给建筑带来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赖特风格还注重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建筑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连续。

赖特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纽约第五大道,中央公园对面的古根海姆美术馆。1943年,赖特接到古根海姆先生的邀请,1944年提出美术馆建筑方案,但由于当时二战刚刚结束,以及古根海姆先生的逝世,工程一直被拖到1956年才动工,最终在1959年时完成,而赖特也在同年4月离世。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乃至整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赖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又兼具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在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建筑“革命”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说到赖特的“著名作品”,可能两只手再加上一双脚都数不过来,不过今天主要介绍两个最有标志性、曝光度最高的作品。

1. 流水别墅(Fallingwater )

可能是很多建筑师的“建筑启蒙”作品,同时可能也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建筑之一。(图1)

图1

这座别墅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东南,建成于1937年。最开始是赖特为富商卡夫曼设计的私人别墅,后于1964年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这座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本来不平整的地形,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横向悬挑的平台与曲折而下的流水形成了横向和纵向的视觉对比,别有生趣。别墅在完工后不久便被《时代》杂志称颂是“赖特最美的杰作”,同时也还有“一生中一定得造访一次的地点”、“美国建筑史上最伟大之作”这样的美誉。

2. 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古根海姆美术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上东城,成立于1937年。赖特于1943年应邀进行新馆的设计并于1944年完成,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博物馆创始人去世等因素的影响,新馆直到1956年才开始施工,并于1959年完成。遗憾的是,赖特于59年4月逝世,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杰作落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