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正是农村自建房最火爆的里面,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甚至一些90后的年轻人,都喜欢在自己的农村老家建造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不需要有多大但一定得是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所以现在的农村自建房完全摆脱了过去的传统模式,不仅是外观千变万化,而且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既有框架结构也有砖混结构。很多人就有点不明白了,框架结构容易理解,那砖混结构又是什么意思呢?砖混结构的房子又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那我在这里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常识问题。
一,什么样的农村自建房才被界定为砖混结构?
通常来说我们称作为什么结构,那肯定就是以什么来做为受力的主体材料而言。比如说钢结构,那肯定就是以钢做为主体结构材料来承受总体荷载,框架结构就是以框架做为受力的主导,而框架一般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所以也被叫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砖混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以砖墙做为主要的承重体,而这里的砖墙是由红砖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混合而成,所以这种结构才被称作是砖混结构。在农村自建房中,砖混结构是被采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方式,几乎有超过八成的自建房都是用砖混结构。
二,农村自建房砖混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砖混结构的特点。农村自建房中砖混结构最大的特点当然首先是以砖墙来做为承重体,还有就是造价比较低,相比较于框架结构来说,不管是人工还是材料都有很大的区别,成本差别最少在200元/平方以上。而且砖混结构施工标准相对比较简单,就这点来说也被大多数农村自建房乐于接受。
砖混结构的适用范围。砖混结构之所以造价比较低,是因为采用砖墙和构造柱做为受力的主体结构,而砖墙这种刚性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好的抗压能力,但是却缺乏应有的抗拉和抗剪能力。所以砖混结构一般只适用于低层的民用住宅楼,而且都是选择防裂度为7度以下的地区,对于高层建筑或者防裂度7度以上的地区是不适合使用砖混结构的。
三,农村自建房砖混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构造柱的设置问题。在很多农村自建房的建造过程中,对构造柱的设置并不是非常重视,实际上构造柱虽然不是做承重所用,但是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红砖墙虽然受压能力非常强大,但是抗拉能力和抗剪能力却非常缺乏,所有的这些缺陷就必须依靠构造柱来补强,所以构造柱的设置千万不能忽视。
构造柱的设置方法。通常来说构造柱设置在以下的几个位置,1,没有框架柱的房屋的拐角处,2,不同厚度的墙体交接位置,3,墙体的长度超过或者等于5米的时候,4,18墙的高度超过4米或者门洞尺寸大于3.5米的时候,5,单砖12墙的高度超过3米或者门洞大于2.4米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情况下,都必须设置构造柱。
农村自建房中,所用到的砖混结构,具体是个什么意思?还有在建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砖混结构,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砖和混凝土共同来承重,共同支撑房子自身的重量。为何农村建房,多半是以砖混结构的房子为主,多半都是为了赶时间。
农村里建房,国家早就实施一户一宅,现在去建房的话,很多的房子都是原拆原建。房子拆掉后,很多都是找个地方,搭个窝棚,直到房子刚刚粉刷好,就匆匆的搬进去,最少不会先窝棚里那样,四处透风。
在建房的进度上,用砖混,确实要比其他建筑方式要快。瓦工砌墙,一般都是3~5天左右,砌起100多平米、3.5米高楼层的房子。就是木板装模板的时间,要比瓦工砌墙的时间要长。
像倒柱子、浇筑混凝土楼板,基础上都是一天一次性做完,这个是不能耽误的。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它是有凝固起始时间,面积越大,时间越不能耽误。最好在两个小时内,能够将浇筑好的混凝土提筋、震实、找平等等注意事项完成。
过了两个小时后,混凝土就慢慢地开始凝固,到了那个时候,再去捣震,很多被震散震伤,让混凝土再凝固,这样被震伤的混凝土就要比初凝期的混凝土牢固性要差很多。
房子做砖混,不止在进度上要快,还能在成本上节约不少,又能够增强墙体的强度。过去没有做钢筋混凝土的纯砖房,有不少的农村人在当时建房时,没事将基础挖到位,砖房的基础无法承受墙体本身的自重,导致墙体基础也会跟着下沉,无柱无梁的砖墙,无任何支撑,出现开裂。
在墙体上用到钢筋混凝土,也就是给墙体加了骨架,得到了支撑,能够在某些松软的地方,有效的支撑起墙体,避免墙体因基础下沉出现的裂缝。
砖混结构虽说好,但是它也有缺点:砖混结构的房子,并非全部都是用优点,它也是有缺点的。做砖混的房子,砖块,柱子、梁、灰沙,被工匠师傅们组建成牢固的墙体(就是梁和柱子要比框架结构的梁、柱子要小一点),在房子的整体上,都是共同受力。
砖混的梁、柱,结构要小,自然在承重力上,也就是相当于墙体一半的承重力,墙体在结构上发生改变,单独的梁柱将很难支撑房子的自重,这房内一般都不会轻易去改变房子的主体结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ixmhnqh.com/post/12871.html